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强调要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一同兴盛进步。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年代、夺取全方位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大家更应该把握好民族团结教育这一主线,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大学生心理进步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达到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可和归属。
1、认知:民族团结的基础
认知分属心理学范围,民族团结教育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假如可以借用认知的有关理论,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达到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最后目的,也算是物尽其用。心理过程是由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组成,加大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各民族大家心理活动的再认识过程。由此就不能不谈到民族认知,简单来讲,民族认知就是国民对本民族“各种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是民族认可的低层次阶段,是各民族在族际交流、交往、交融进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活动,具备鲜明的民族特点。那样民族认知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用途呢?思想首要条件、奠基之作的表述可谓恰到好处。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国内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与期望所在。”作为中华民族最有潜力的接班人的大家,深谙各民族需要和谐相处之道,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程度,更了解民族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承担的民族重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民族院校就不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恰恰相反,非民族院校更应该借助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层次来讲,本文中的认知,上升到民族、国家大爱的高度,那就是民族认可(大家在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上有着依恋感,对本民族有着浓烈的归属感意识)。民族认知的最高阶段就是民族认可,民族认可关系着民族族际之间的团结和一同进步,是“政治线”普通的存在,而且民族团结的本质就是认可,没认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就失去了思想根基,这样来看其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程度更是毋庸置疑。
要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知,为国内的民族团结教育进步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就要真的搞懂认识过程这一环节,认识过程内在地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两个阶段,大家的感觉、知觉就代表感性认识;思维、想象就代表着理性认识,感性认知充当理性认识的材料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民族团结教育也要看重强化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第一,按期组织大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观看民族团结影视作品展,聆听民族学大伙的精彩讲坛,通过简单的视觉、听觉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感性认知。第二,适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份额,消解各民族族际间的民族隔阂,降低“民族晕轮效应”的发生。
2、情感:民族团结教育的桥梁
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交叉内容,当情感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块,情感也就有了民族性的丰富内涵,进而衍生了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民族心理的要紧文化特点,是以风格迥异、独具地方特点的民族风俗为载体而体现出来的民族心理积淀。
运用情感,更确切的讲是民族情感来探讨可以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还是很有必要的。要想使民族情感的实效性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发挥地淋漓尽致,就要充分认识情感过程,在第一部分的论述中已经讲到人的心理过程还有情感过程这一阶段,情感过程表现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虽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但二者却完全不同。从“知-情-意-行”这一链条来看,认知并不可以简单、直截了当地转化为意志和行为,知行合一还要借用于桥梁――“情感过程”。因此,加大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达成,依旧要看重民族情感,激起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共鸣,力促大学生达成认识与情感的完美过渡,具体来讲,就是要激起大学生的民族团结道德感。譬如坚定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结实树立民族团结观,达到“以保护民族团结为荣,破坏民族团结为耻”的高度契合。此外,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和有关书本要尽可能图文结合,做到生动化、形象化,打学生的心理战,真的可以打动他们,进而可以源于本能地维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无数成功的思政课教学案例证明,“寓情于景”、“以情优教”教学办法是可以为民族团结教育服务的。民族情感的适合运用,会使民族团结进事业如虎添翼,也会“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牢牢地抱在一块”。
3、意志:民族团结教育的支柱
意志和行为并非两个独立行动和发生用途的个体,它们是互相用途,和认知、情感一同发生用途,为心理学、教育学服务。意志和行为一旦与民族相挂钩,就会顺势产生民族意志和民族行为。
民族团结教育,其实质上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旨在提升大家的民族团结意识、帮助大家树立正确有益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有明确目的性的,即要让社会成员根据有益于民族团结的需要去实践。其实,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就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研究的范畴之内,其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而要想真的达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目的和终极目的,过程的艰辛和困难不言而喻,所以,意志的重要程度就突显出来了。意志力并非天生就有些,它是后天形成的,意志的出现一直和克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在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克服民族歧视、克服民族恐惧感,还是摆脱思想误区、摆脱原生的民族束缚,它们的完成都是需要意志的引导和支配才可以达成。 民族意志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教育价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民族意志对于个体成长的价值,另外一个就是民族意志教育对于全方位建成小康社会的远大意义,在本文中,虽然这两方面都会涉及到,但更多地则是强调民族意志对于个体自己的教育意义,可以使个体的民族团结思想素质上升到质的飞越,从心理上接纳不同民族要相互交流、一同进步、一同富裕的民族教育理念。
要想充分合理的利用民族意志和民族行为这两个要点,使其在加大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发光发热,大家就要擅长把握民族意志和民族行为的特点,从意志的达成过程中寻求相应的路径,第一是培养大学生坚毅的品质,塑造意志性人格,意志性人格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符合人的自由全方位进步需要,大学生在处置事关民族团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假如有前期培养的坚毅的民族意志和品格加持,会更容易做到立场坚定、自觉抵制煽动民族分裂的恶权势,独立分辨多种信息,坚持做到爱国、爱党、爱民族。第二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实质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中多次地进行意志练习,培养积极的、正确的、向上的民族意志情感,全方位、多角度的促?M民族团结教育目的的达成。最后就是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行为风俗习惯,了解尊重各民族文化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善待“异域文化”,真的做到“求同存异”,使大学生在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释放我们的天性,从行为上着实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和宗旨。
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和行为这类方面为将来深入研究有关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